海外儿童学中文—华裔双语小诗人王业妈妈的总结

(上次发的14岁华裔双语小诗人王业的几首中英文双语诗 点击链接查看,引起许多人的赞叹,都希望他的妈妈可以介绍一下教孩子学中文的一些经验。感谢他的妈妈花时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看完之后给我很多启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王业的起点并不高!原来即使开始没抓住,后面还是有机会,一切都来得及!另一个感受是不必拘泥于某类课本、读物或者方法,多方面的启发孩子,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才是最重要的。还有一点是要在生活中找到让孩子实际应用的地方,比如王业参加的小记者活动,可以极大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非常感谢王业妈妈红肥绿瘦的分享!)

我是怎样教儿子学中文的

作者:红肥绿瘦

儿子学习中文的过程和绝大多数的ABC一样,一开始的时候他不乐意,完全是爸爸妈妈威逼之下学的,效果也不太好。我们没送他去中文学校,因为我们比较喜欢在周末的时候到室外去活动,来个周末短途旅行,上中文学校就意味着每个周末都不自由了。另外我也认为语言不是一个星期上一堂课就可以学出来的,爸妈自己得负起责任,每天都让他接触中文才行。

识字大概是四五岁左右开始的吧!一开始还真没啥特别办法,好像拿了一套江苏省的小学语文课本照本宣科来着。我觉得孩子小的时候,坚持跟他讲中文,他比较容易接受。识字量不好说,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肯定是不能自己读中文的

小学二年级夏天他回国在外婆家呆了一个暑假,外婆教会了他拼音,这个对他很有用,回来后脑筋急转弯之类的书可以自己看了(那类书的内容很短小,有幽默感,他比较喜欢。各种正儿八经的童话书他没啥兴趣)。爸爸给他布置了每天抄写一篇成语故事的任务(100字左右,长一点的就分几天抄写),比较艰巨,他也抗拒过,但是坚持下来了,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总共抄了七八十个成语故事吧。这个确实对打好中文基础很有用。而且抄了一段时间之后,儿子也觉得成语里的故事蛮有意思的,不再那么抵触了。抄完几十个成语故事大概有一千多识字量。就是儿子后来说,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人都打打杀杀,我才意识到很多国内出版的儿童读物很儿童不宜。

我提到给他布置抄写任务,是比较有效让他快速积累词汇的方法。在那个阶段我们比较“推”,但是一旦过了某个量的门槛,就会好很多。虎妈蔡美儿说过一句话我挺同意,“you will enjoy it when you are good at it.” 后来我就不用任何课本了,都是网上找的,包括文学城里很多网友搞笑的东西,且不一定非是儿童读物,目标是每天至少一篇能让他觉得好玩的东西就行,不太长,10分钟左右能读完正好。大人觉得经典的好的东西如唐诗宋词,小孩并不一定能欣赏。漫画书也挺好的,他把堂哥小时候看的台湾出版的“哆啦A梦”全集借来自己看完了,因此还认识了一些繁体字。他学中文不太系统,大部头书没怎么看过(除了一套郑渊洁的童话以外)。现在他也不怎么读大部头小说书,而是读诗集以及微信上的文章,不计题材,只要觉得“有意思”就行。我给他买了几本外国诗歌中译本,他很喜欢。另外不知道他从哪里得来的,他很喜欢鲁迅。可能鲁迅酷酷的文风比较对他的胃口。

有一段时间我和他一起看汪涵主持的“天天向上”和高晓松的“晓松说”,他们俩都很幽默风趣,他很喜欢。节目又不长,很适合他坐不住的性格。另外我在家里立了一个规矩,要么全部讲中文,要么全部讲英文,不允许中英文夹杂着讲话,这其实起到了让他用中文思维的作用。平时放了学,只有他和爷爷奶奶在家,他也只好讲中文(更准确地说是有上海江浙口音,基本不卷舌的普通话)。
真正让他对学中文有了“向往之心”的还要属参加美国侨报举办的美东少儿中文写作大赛和成为侨报小记者并参加暑假小记者访问中国之旅。2013年他参加了首次中文写作大赛,误打误撞拿了儿童组新泽西第一名和美东第二名,得到一笔丰厚的奖金,请我们全家吃了顿饭。他非常自豪。第二年他很骄傲,结果写作文完全跑了题,连初赛都没通过,这下他特受打击。第三年他卯足了劲儿,比赛前准备得很认真,终于又拿回了第一名。

参加侨报小记者访华团则让他受益匪浅,十天左右的行程,不仅让他对中国有第一手的了解(他们去过多很多地方我们大人都还没去过呢,比如去北京的航天控制中心,三峡,云南大理和彝族地区,去访问中国外交部和美国驻华使馆的发言人,去访问传奇人物唐闻生等等),也让他和同行的小伙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他们在中国每天都有中文采访和写作任务,交稿了才能睡觉,也是非常锻炼他们的中文的。第一次去了之后,他就老是惦记着第二次,这个目标也给了他学习中文的动力。我跟所有的朋友都推荐侨报的这个项目!

至于他爱上诗歌那完全要感谢微信。我和一些大学校友借微信成立了一个诗社(纽约未名诗歌),大家经常把自己的创作贴出来交流。有一位诗友把她十二岁儿子的诗贴出来,引来大家惊叹赞扬,纷纷感慨自己相比之下十二岁时还懵懵懂懂。我让儿子也读了一下,他很是被打动,连声说那个小朋友真棒。结果过了几个小时,他也用中文创作了自己生平的第一首“诗”。我把它贴出去,大伙儿自然是不吝夸奖,他则开心至极。从此以后,我把诗友们的精彩创作都给他读,也鼓励他创作。诗友们都非常喜欢他,给他很多反馈。这样他的兴趣就更浓了。我和他晚上睡觉前的聊天变成了一起读诗(强烈推荐北岛编辑的“给孩子的诗歌”,以及李陀北岛乘胜追击编辑的“给孩子的散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日有所诵”系列,和一本英文诗集“The Best-Loved Poems of 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杰奎琳肯尼迪的品味确实不错 ,这本书是她女儿卡罗琳肯尼迪把小时候她妈妈让他们读的名家诗篇编选而成的,封面就是母女俩一起读书的照片,很能引起共鸣。还有顾城的诗,文字很简单,但是充满灵气)。

我发现读诗比读正儿八经的书对孩子更有吸引力,因为诗充满令人惊奇的比喻意象,又短小,他不觉得是在“学中文”,而是很投入地追寻诗人的灵感来历。我也发现写诗对孩子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心灵充满了自然而然的创造力。再说,诗对语法和用词要求不那么死板,好的诗歌常常是突破寻常规律的结果。对于中文不是母语的孩子,写诗比写文章其实要更自然。
有一点感想就是让孩子学好中文的前提是培养孩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如果内心排斥,学中文就成了认字,无法“更上一层楼”。我们大人在孩子面前经常批评国内很多不良现象,他回国也亲眼看到很多脏乱差事物,但是我跟孩子强调每个国家的文化和制度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中国的悠久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毋庸置疑的。懂中文可以多一个欣赏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如唐诗宋词的途径,ABC们可以享受到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中的优秀精华,为什么不把自己生来的优势保持下去呢?父母也不要把中文变成功利的东西,什么将来考AP 啦,找工作啦,掺和这些目的会让孩子反感。中文是那么美丽的语言,如果仅仅用来考试,不是太可惜了吗?能和进入令人头痛的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一起欣赏一篇佳作,或者一起为某个好玩的双语笑话哈哈大笑一通,这样的共鸣是多么珍贵,多么快乐!
不过我觉得直接上来就叫孩子背唐诗不好,往往会适得其反。我给他讲了美国诗人Ezra Pound 如何从李白的诗歌里得到启发,创立现代意象派诗歌的故事,和他一起读了Pound中文一字不识而“翻译”的李白诗歌,精通中文的汉学家们对Pound的批评,再回过去读李白的原诗,他觉得特别有意思,从此对中英互译也有了浓厚的兴趣,自己去找古诗来翻译(他还把我写的英文诗翻译成中文,令我受宠若惊。后来我把它发布在纽约未名诗歌公众号里,得到很多朋友的赞扬,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所有读过的人们,叔叔阿姨们的鼓励是无价之宝)。到现在他背不下来几首唐诗,但是他愿意去读去琢磨,会欣赏好句子,我觉得这就够了。
最后我想说,每个孩子的兴趣和个性不同,没有最好的学中文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应该找到最能让孩子接受的方法(目前正在“斗争阶段”的爸妈也不要泄气,此路不通就换个路子),多引导鼓励,和孩子一块儿“玩中文”,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孩子影响孩子,不要只强调中文有多重要,把中文变成纯粹的功课,而是更多地指出中文为他们打开的那扇新窗户里有很多美好崭新的体验。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这种美好!

%d bloggers like this:
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